2018-05-03
【北京大学新闻网专访】用奉献承载责任——专访ACM大赛承办方团队
4月17日的ACM大赛开幕式上,16支北大赛事组织团队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国际杰出贡献奖”(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 Award)。主办方还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中心、对外交流中心等直接执行单位的工作人员颁发了“杰出贡献奖”(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奖项背后,是北大各赛事组织团队三年的默默付出,他们用奉献承载着责任。
开幕式颁奖现场
从申办到筹备
2015年,北大举办亚洲区域赛的时候(当时还未确定在北大举办总决赛),ICPC组委会在查看场馆筹备情况时,当即表示:“北大承办总决赛没问题。”
北大一贯将举办ACM赛事看作促进人才培养和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大事。2015年,学校常委会经讨论一致同意申办总决赛,高松副校长亲自牵头操办赛事的各项工作。2017年年底,北大党委书记郝平带领党委办公室办公室、校友会、基金会等部门调研信息学院,听取学院筹备赛事情况,并督促相关部门配合信息学院的工作。
信息学院承担了包括大赛申办、与ICPC组委会协调、对接北大的其他部门等、开闭幕式策划等工作,与计算中心、对外交流中心等赛事直接执行部门,以及保卫部、国际合作部、动力中心等其他十几个部门一同为赛事筹备工作保驾护航。
信息学院在筹备前期作了大量周密筹划与细致组织。准备申报材料、与主办方反复沟通、召集志愿者、协调比赛时间、寻找赞助商、印制宣传册……繁琐的细节问题考验着每一名组织者的耐心。
信科志愿者与外方一起工作
“申报材料我们已经积攒了两厚本,这仅仅是学校和组委会的批复部分,还没有把报告的正文算上,”信息学院团队负责人、前沿计算研究中心行政助理杨韫利谈起前期筹备时说道,“学院张勤健、王一涵、陆俊林、薛萍、郭炜、钱丽艳、纪晓璐等老师的很多付出都是默默无闻的,甚至有些工作在整个比赛期间完全没有‘露脸’的机会。尽管我们做的事情都是类似后勤保障的琐碎工作,看似与比赛没有太大关系。但只要能确保大赛流畅顺利地运转,确保教练和选手安心专注于比赛,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是值得的。”
场内保障
“我们与ICPC共同规划邱德拔场馆的使用方案,并且与学校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最终做到了保证场馆地下运动设施正常运转,地上三层设施占用时间缩小到最短,各个房间和区域的设计图大版改了18次,小的修改不计其数。以至于现在邱德拔的平面图已经印在了脑子里。”比赛场内运营负责人范雪松说道。
范雪松所在的部门——计算中心承担着赛事地的所有运营和保障工作,这也是赛事筹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ACM-ICPC总决赛在邱德拔体育馆进行,但它不同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十佳歌手等大型场馆活动。在场内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意味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邱德拔体育馆打造成一个网络化的计算机竞赛场地。其中对于网络使用的要求非常复杂,根据ICPC提出的网络工程图纸,要在场馆内多个房间和区域架设五种不同物理连接的有线网络,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应用需求也代表了不同的安全级别,这对计算中心的网络团队是一个挑战。
计算中心网路工程师与ICPC工作人员架设直播摄像头
“计算中心的尚群、付中南和周昌令等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做准备工作,经与ICPC方沟通多次后,经过11次修改的方案终于实现了所有比赛需求。”此外,计算中心还在邱德拔体育馆、英杰交流中心和百年讲堂设立了专供比赛相关人员使用的独立无线网络,让每位来访人员可以在校园内主要活动场所方便地使用无线网络。
在筹备阶段与ICPC技术和运营团队沟通过程中,由于多地时差,双方组委会人员的会议都安排在深夜进行,到筹备后期每次电话会议基本都会到凌晨结束。
气球是ACM比赛的亮点。每队在正确完成一题后,组织者将在其位置上升起一只代表该题颜色的气球。看似简单的气球其实有很复杂的发放规则。譬如:“每道题目第一个解答出来的赛队拿到的气球不是随便发放的,要先确定该赛队属于哪个赛区,接着确定该赛区代表的赞助商是哪家,再由工作人员Runner拿到对应Logo和颜色的气球后,带着该赞助商的代表去送气球。”
此次总决赛共准备气球3000多个,分为150多种。筹备阶段要根据比赛需求整理出各种颜色、规格、标识的气球制作数量,仅仅“数气球”的工作,计算中心张晓军老师就“数”了好几天。此外还要制定气球充气时间和派送时间计划表,保证气球寿命可以满足赛事期间各种活动的使用需求。
在ACM-ICPC总决赛期间,邱德拔体育馆和体育教研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动力中心和保卫部在比赛期间的安全保障服务让整个赛事顺利进行,也向国际友人展现了北京大学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技术实力和工作风采。
“友好使者”
对外交流中心既要对开闭幕式流程方案、比赛场外组织和服务筹备、学术活动和赞助商活动安排、庆祝晚宴策划等工作进行多方协调,又要保证参赛者的“行、食、宿、游”,包括落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约1500名参赛人员的来华签证、全员接送机和比赛期间数百辆次的班车、三个酒店的住宿预订,以及包含穆斯林餐、犹太餐、素餐、全素餐的餐饮安排,还有文化游览等。
由于是国际赛事,双方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沟通这个环节极为重要。“比赛在非英语国家举办是很不同的,”中心副主任王颖说道,“外方对中国国情和地方规定了解有限,我们在与外方就一些方案的沟通中,特别注重传达这方面的信息。”
此外,中心团队还要经常应对变化。特别是在酒店的搭建环节中,外方需求的临时调整常常导致工作人员将完成的工作“推倒重来”。“有一次我们和搭建商连夜完成了一个展览的搭建,第二天早晨接到组委会方面新的方案,展览10点开始,而此时搭建商已经回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志愿者全体动手,最终按时保质完成了任务。”协助酒店会务的学生志愿者张晔回忆道。ICPC活动总监Melissa评价北大团队“应急能力这么强,真是不可思议”。
志愿者工作现场(图片来源:ICPCNews)
“志愿者服务保障像解数学题比赛,又像下棋,我们要考虑各种情况,随时找到最优策略来应对各种情况。”中心主任助理刘昕果负责赛场的餐饮保障,他带领70多个志愿者服务于赛场选手各式各样的用餐需求。
4月19日比赛结束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而志愿者的忙碌还未结束。交通组迎来了大量的送机工作,航班几乎一小时一班,而且经常遇到航班信息变化,他们直到22日晚12:00才结束工作。
除了交通组,对外交流中心有着包括酒店接待组、接机组、餐饮组在内的一支4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不同组分工明确,与国际组委会工作团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计算中心的学术团队通力配合,为大赛成功举行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保障。
谈及志愿者,ICPC 项目经理Lisa Donahoo说:“他们是北京大学的友好使者!(ambassador of Peking University )”
信科团队、计算中心团队与对外交流中心团队合影
平台促进成长
“该项赛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走出去’,接触到各国的优秀选手,有利于更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李文新认为,“也正是着眼于此,信息学院不遗余力地推进ACM教育与训练。”
学院近几年连续组织参赛选手到圣光机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ITMO)冬训,通过与ACM赛事顶尖水平大学交流,汲取先进的经验,冬训后队员成绩的飞跃也说明了这一点。冬训后的2014年北大获得了金牌第三的成绩。
一方面,ACM比赛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料,现在北大计算机方面的很多课程已经使用部分ACM比赛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借鉴ACM比赛的经验,信科上线了POJ在线测评系统,使得学生在提交代码后可以得到实时的反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2010年POJ延伸出来的Open Judge系统就是受到了ACM比赛系统的启发。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系统将自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测评,提高了效率。
部分志愿者与北大参赛队合影
“赛事执行主席一直称选手为problem solver,因为选手在比赛中就是解决问题的人。我们希望选手不光在比赛中解决问题,未来更能解决更多现实问题,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杨韫利谈道。
事实上,就不少昔日的参赛选手而言,他们确实做到了。大数据处理著名平台Tachyon的发明者李浩源,奇点机智技术合伙人毛景数等毕业后继续在计算机领域发展。
2002年参赛队员罗国杰因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走上了学术的道路。他在美国UCLA博士毕业后,被北大引进为新体制特聘研究员。现在由队员变为了教练,近年来带领北大队在全球总决赛中连获佳绩。
正如林建华在本次大赛开幕式上所说,北大一直并将一如既往地参与国际大学生相关活动的组织,为世界各国青年的学习成长与交流互鉴提供平台和保障。(文/新闻网记者 王岩)
延伸阅读:北大承办ACM之路
北大先后在2004年、2005年举办了亚洲区预选赛,并举办每年一次的校内赛暨全国邀请赛。在2015年申办总决赛后,北大更是在2015、2016、2017年连续举办办亚洲区预选赛,为后续赛事的承办积累经验。“三次预选赛应该和这次总决赛看做是一体的,我们把前面的比赛当做练兵、当做预热。”北大ACM首任教练、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文新在谈到此前赛事与这次决赛的关系时说道。
北大承办的几次亚洲区区域赛,规模丝毫不比决赛小,参赛队更是达到200支队,甚至超过此次决赛的140支队。每年一度的校内赛完全由学生组织筹备,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经过几年区域赛的锤炼,无论是选手还是承办方,在筹备总决赛这件事上都信心十足。
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