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0

朱星:学术的窗口 交流的桥梁 ——祝贺北大对外交流中心成立二十周年

每当我步入英杰交流中心宽敞通透的殿堂,就会感到这里既有与时代接轨的现代化设施,又不失中国文化的底蕴。不知不觉北大对外交流中心已经成立20周年,在这些年中,我们很多学术交流活动,我们与国际学术界的沟通都是通过交流中心进行的。

从对外交流中心成立伊始,我就和中心的同事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陈振亚主任、崔岩老师、宋玉兰老师的敬业精神、组织能力,以及更年轻的王颖、时钟鸣等同事的青春活力和优良的专业素质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来,我们曾经与对外交流中心共同组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从开始的经验不足、设备条件不好、会场场地缺乏、与众多国际学者的沟通困难开始,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最终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国际会议,使得我们物理学院纳米光学-近场光学研究工作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我们的学术影响,成为目前这个领域中小有声誉的研究机构。

回想1999年,我组织召开第二届亚太地区近场光学国际会议时,我不但是这个领域的入门者,对组织国际会议也毫无经验。陈振亚、崔岩老师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帮助我安排国际代表参会的一应事宜、主会场和分会场,包括迎送外宾的工作都给我很多贴心的指导,使得那次会议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给来自亚太地区和欧洲、美洲的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扩大了中国学者的学术影响。

由于我们在近场光学领域学术地位的不断提升,经过在国际组委会上的竞争,我们于2008年获得了第11届国际近场光学会议的申办权,这是国际近场光学会议举行20年来首次在中国召开。获得这次会议的主办权后,我们就和交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负责除学术安排以外所有的会务工作,从会议邀请信、签证申请、会议摘要提交到食宿交通和会场等,事无巨细全部由他们负责,使我们专心处理特邀报告组织和学术论文的评选工作。王颖、时钟鸣等带领的团队有时日夜兼程,随时解决代表们的各种疑难问题。2010年8月,当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步入位于阳光大厅的主会场时,他们都不由发出感叹,感谢中国的组委会将这次会议组织得如此隆重,与学术活动有关的每个细节考虑得如此周到。在会议闭幕式上,各国著名学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他们除了感谢会议组织者的精心安排外,还感叹地说,中国将会议组织得如此精彩,让我们后续的会议如何办呢?

会议中心的同事对科学家的帮助并不仅仅局限在英杰交流中心之内。2009年我负责组织国内最大的纳米技术国际会议-中国纳米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参加的1100位代表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心同事帮助我们寻找合适的大型会议中心,精心安排代表的食宿和接待,承担代表网上报名注册和数据库工作,尽最大可能帮助会议节约开支,使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交流中心全体员工自编自演的短片中,我看到曾经合作过的各位同事神采飞扬的身影,听到全体团员青春嘹亮的歌声,也看到宋玉兰等老师为工作人员精心安排的休闲空间,使大家在工作之余,进入咖啡屋内有回到家的感受。更让人欣喜的是,我看到中心的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物业清洁人员的笑脸。是啊,在这个现代化文化科学交流的殿堂中,每个工作人员都是平等的,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奉献。

北大对外交流中心已经成为北大展示学术研究实力的窗口,也成为国内外科学交流的桥梁。预祝中心为学校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返回